主页 > 普洱茶新闻 > 白茶檄!!中国茶,进入白茶时代
2020年02月01日

白茶檄!!中国茶,进入白茶时代

 白 茶 檄
该来的终归会来。
神农以身试毒而尝百草,中国茶,历千年沧桑岁月而广播四方,经三十年产业风云而得失参半——
世界第一茶叶大国,来到了传承与扬弃、守拙与破局的历史节点。
五千年,茶人的智慧百花齐放,穷究极致的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五千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和那片树叶的缘分,融入华夏民族的血液;
五千年,茶文化的创造灿若星辰,天人合的宇宙观,抵达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
中国人,无愧于那片树叶,无愧于那份天赐的偏爱与馈赠!
物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自山野的那片树叶,踏上了现代科学和都市文明的旅程。
三十年,生产加工天量剧增,千万茶农的生计因此改善;
三十年,茶,成为6亿人的日常饮品,以茶会友、以茶为礼的习俗更加蔚然成风;
三十年,茶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六大茶类的划分,奠定现代茶叶科学分类的基础。
三十年,故事浩如烟海。
绿茶艰难维持霸主地位而颓势难返,普洱现象级的崛起和陷入库存“堰塞湖”困局,成为三十年产业风云的生动注脚——
绿茶,仰赖千年历史余荫和清甜爽口的感官体验,以消费人群和规模,在六大茶类中保有半壁江山;
普洱茶的快速升温,则是现代营销的胜利。以“越陈越香”为主题的市场教育,丰富多姿的茶文化导入和渗透,部分地区现象级的全民参与,蕴涵着普洱茶令人敬佩的进取精神和智慧。
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自然不会一蹴而就,挑战、困局不可避免——
绿茶,新茶爽甜却不利存放——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这个天然短板影响甚微,而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竞争中,绿茶品质极速衰减的痛处,成为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难以跨越的障碍,绿茶品类总体份额持续下滑的趋势难以逆转。
红茶、乌龙茶、黄茶,也无奈面临品质随时间衰减的先天不足。
异军突起的普洱,受其适口性局限,市场总体份额很难大幅增加,对产业格局影响甚微。
更无奈的是,对普洱茶“越陈越香”题材的过度演绎,导致普遍待价而沽、巨额升值的侥幸心理,终至喝不起、库存重的恶性循环——百万吨级的“老茶”难以动销,山上年年产出的新普洱,出路在哪里?
改变是必然的!
唯一不同的,
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变;
是未雨绸缪的尽早改变,还是在“温水煮青蛙”的麻木中舒服的死去?
世界第茶叶大国,怎样走向未来?
如何让茶叶的健康成为更多人的福利?
5000万亩茶园背后6000万茶农的生计和未来怎样保障?
现代化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如何传承和与时俱进?
中国的世界级茶叶领导品牌在哪里?
显然,以历史悠久、受众面最广的绿茶类消费地区和人群为主体,启动“供给侧改革”,升级消费体验,是中国茶立竿见影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突破绿茶等茶类品质随时间衰减的短板,增加茶叶的陈化价值;
传播更自然健康的消费主张;
保留并且提升消费者清新爽口的品饮习惯;
丰富消费者的茶文化体验。
白茶,当仁不让!
白茶,不仅完整弥补绿茶等茶类品质衰减、保质期短的天然短板,而且完美的保留了消费者清甜爽口的品饮习惯。
更重要的是,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白茶制作工艺,完美保留了茶叶的天然成分,且后期陈化不依赖外界微生物介入,而完全基于茶叶自身内含物质的内在转化,陈化品质更可靠。
原汁原味的天然属性,毫无疑问更符合“越自然越健康”的现代消费理念——如果说,“白茶”是一个传统名称的话,更适合白茶的名称应该是“自然茶”!
近十年陡峭的增长曲线,
众多茶企或主动或被动转产,
白茶天然的营养价值被快速认知和传播,
——中国“白茶运动”山雨欲来,只待长风!
白茶,将抓住机遇,历史性的承担起中国茶产品升级换代的使命!
白茶,将代表世界第茶叶大国,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国门、传播中华茶文化的现代使者!
白茶,将产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领导力的伟大品牌!
中国茶,进入白茶时代!
来源: 大邦白茶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3619630918
 20120711124505721.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