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些茶厂,会在渥堆发酵后将熟茶分筛,并放在仓库里存放一段时间,对此最常见的解释是散味,而从原理上,其实是通过“反聚量感应”,降低微生物活性,减少熟茶“杂味”。
而在延长过的发酵后期,以及“静置”的过程中,跨菌种分子的“反聚量感应”作用增强,对各种杂菌起到了很好的抑制行为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另一类微生物的崛起——酵母菌。
勐海味的本质:野生酵母菌种群
酵母菌早在最初发酵时就已经存在,但自身的力量过于弱小,既没有攻陷毛茶这一巨大宿主的能力,也难以与黑曲霉等“霸王菌种”抗衡,而到了“反聚量感应”阶段,“拮抗”作用大大抑制了各类杂菌的力量,同时毛茶也已经被微生物大军完全攻陷,酵母菌才趁机夺取胜利,取得了优势地位。
这就是渥堆发酵的巧合性,发酵初期非常弱小的菌群,在发酵后期却能迅速成长,生成新化合物,将某些影响“味觉”的特殊物质强化千万倍,形成各种特殊风味。
而普洱熟茶形成“勐海味”的本质,就源于勐海本地特有,尤其是勐海茶厂渥堆发酵车间附近的一类野生酵母菌群。这一结论是业界诸多科研团队呕心沥血的成果,这里陆离就带大家理解下这一结论是怎么来的。
大量的实验表明,参与渥堆发酵的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各类微生物各有所长,且分工明显,比如霉菌类就完全没有生成特殊风味的能力,但其相当能打,能在恶劣环境下大量繁衍,破坏毛茶的保护壁垒,并分泌各种酶系,为后续其他菌群的进攻提供桥头堡,为“熟茶发酵”打好地基。
而细菌则是以降解者的身份发挥作用的,它们会在茶叶“宿主”被攻陷后,充分分解其中的糖类物质,为““熟茶发酵”搭好框架,值得一提的是,细菌中的醋酸杆菌与乳酸菌,虽然会产生味觉物质,但呈现出的却是偏酸的口感,而且在发酵后期,酸味还会逐渐衰减,与熟茶最终形成的特殊风味关系不大。
在排除掉霉菌类和细菌类后,形成特殊“勐海味”的重任就落在了酵母菌上,事实上在普洱熟茶之外,酵母菌因其能极大地改善面包酒类等食品的风味,被誉为“现代食品业最大的功臣”,“家养微生物”。
这是因为酵母菌有一套完整的胞内胞外酶系统,能够将不易利用的大分子物质,继续分解成细胞代谢必需的各类小分子物质,并直接形成食品的各种风味。
而且,由于酵母菌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同的酵母菌能产生不同的风味,这里陆离再以一项著名的酿酒工业案例,帮助茶友们了解酵母菌的特殊作用。
我们都知道,生产啤酒需要大麦、啤酒花、水和酵母,其中前三类对啤酒的影响,多体现在品质上,而酵母才是啤酒独特风味形成的关键诱因。
曾经有一位啤酒酿造大师,在途径危地马拉的一座小镇时,被一种由当地土著自酿啤酒的特殊风味深深折服,然而,在他向当地人照搬来全套的制茶工艺后,却还是无法酿出那种特殊的风味。
在经过大量试验后,他才发现这种啤酒的特殊风味,来源于当地独有的酵母菌群。这极大地增加了复制的难度,但他后来还是想到了办法,那就是“ 接种”。
后来,这位酿酒师再次来到这座小镇,并拿着涂了琼脂的培养皿上,在当地的丛林和水边“ 接种”野生酵母菌,然后回到实验室以分离培养。
通过这种方式,他获得了大量的活性酵母菌,并将其投入啤酒发酵罐内,做出了与当地土制啤酒十分相似的啤酒,这是用酵母菌创造独特风味的酿酒工业案例。
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明确勐海味形成的原因了,这种有“发酵香”、“闲鱼味”、“海鲜气”等诸多别称,曾让无数茶客浮想联翩的熟茶口感,本质就是在勐海本土气候环境,车间长期发酵,优势菌种积累等多方面因素下,由野生酵母菌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发酵风味。
1993年勐海茶厂7572熟饼,手工薄纸,30年干仓存放
早在尚未知晓原理的时候,很多发酵老师傅都已经在对这些野生酵母菌进行朴素的实践应用:将之前发酵时剩下的老茶末,拼入新起的茶堆后,做出的熟茶口感更好,而这些老茶末就是独有酵母菌的富集体,和用“老面疙瘩”做馒头的原理是一致的。
而在勐海味原理真相大白的今天,如果能利用好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勐海茶厂老发酵车间,从车间墙面、地面和茶灰中提取出这类独有酵母菌,再配好车间和原料等条件,那极具价值的勐海味,就有望像上面提到的风味啤酒一样,实现异地量产化?
最后陆离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勐海味”,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与发酵场所车间共同构成的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复杂的生物化学演变过程,甚至可以列入生物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类目。
这其中的奥秘和意义,远非这篇科普性文章就能叙述详尽的,因此也欢迎添加陆离的私人微信,共同交流文中的各类问题。
来源:陆离茶寮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