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易武茶,一定绕不开的两大片区森林茶之于易武茶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赘述,而要把易武森林茶玩懂,建立完善的易武茶品饮体系,有两个片区的茶是一定绕不开的,一是刮风寨,二是弯弓。原因有几个:1. 刮风寨和弯弓片区的森林茶,无论是在山场风味的丰富度、产量,还是品质上,几乎占了易武森林茶的半壁江山。在以往的文章里,我曾提到过:麻黑片区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森林茶,即便真的有茶园在保护区内,体量也是极小的;天门山当然属于森林茶,但在山场的丰富度、产量上没有办法和这两个片区相提并论,而且从个人近年喝到的天门山古树来看,天门山的品质下降的颇为厉害;瑶区虽然属于另外一个乡镇,但山场还是划在易武保护区的,所以也可以算作易武森林茶的代表之一,但就个人亲身经历来看,这个片区的茶(铜箐河、百花潭、蟒蛇箐)在森林感、穿透力的表达上,远没有刮风寨和弯弓片区的森林茶极致;古六山倚邦的曼松、大黑山、大黑树林等片区也有品质不俗的森林茶,但又是另外一种森林茶的风格了,有时间我们在细说;
再说回刮风寨和弯弓,我们用刮风寨举个例子。刮风寨已经细分出的森林茶园包括:茶王树、冷水河、茶坪、黑水梁子、白沙河、三家寨、龙家坡、白蛇山、猎虎山等等,山场之丰富可见一斑。这些茶园产量有大有小,但就大家熟知刮风寨茶王树,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光一季春茶,古树的产量就可以到6吨;之所以感觉刮风寨茶产量小,一方面是受气候影响,易武森林古树茶的产量这几年都在降;另一方面,易武森林古树茶的资源太分散了,据个人了解到的数据,拥有茶王树的农户就超过60家;弯弓片区上一篇文章刚讲过,有想要了解的朋友,直接点击文章标题查看。5000字干货,解读易武最难的森林产区:弯弓
2. 刮风寨和弯弓片区基本囊括了易武森林茶最顶级的原料与话题度,吸引几乎所有热爱易武森林茶的玩家茶友,通过这些小产区,我们能知道易武森林茶品饮体验的上限在哪里,魅力几何。那些耳熟能详的茶园几乎都出自这两个片区:刮风寨的茶王树、冷水河、猎虎山、白蛇山……弯弓片区的薄荷塘、哆依树、马鞍山、白茶园、凤凰窝……
言至此处,插一句题外话:许多茶友认为这些顶级的森林产区是噱头,是炒作?其实今年的山头茶市场行情已足以说明,据我所知,今年临沧,勐海,思茅等山头茶产区几乎所有的山头茶价格都降了,唯独易武产区依旧坚挺,尤其是部分顶级的森林茶园,价格不降反增。原因有两点:顶级的茶树和山场产量都不大,许多优质资源可能就是几棵树或一片地,供不应求是常态,价格自然不受影响;今年易武茶减产,顶级资源产量少是一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山头茶的顶级资源其实量都不算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刮风寨与弯弓的顶级森林茶品饮体验被玩家茶友深度认可,这些体验感是其他产区的顶级山头不可替代的,极具辨识度的,甚至是脱离市场而存在的,这是易武顶级森林茶的魅力,经久不衰。3.即便在市场行情如此低迷的今天,刮风寨和弯弓片区的森林茶依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仍然在不断细分。几乎每隔几年就有几个名微茶园问世,且几乎都来自刮风寨或弯弓片区。
| 刮风寨vs弯弓,森林感和穿透力的不同事实上,上一段我们大致梳理了一下弯弓和刮风寨在产区上的相同点。这一段我将侧重点放在体验感。1.“森林感”和“穿透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这是易武森林茶体验的共同点,当然包括刮风寨和弯弓片区的森林茶在内。当然,就目前个人的品饮经验来看,刮风寨和弯弓的“森林感”和“穿透力”的表现还不太一样。刮风寨片区的森林感,个人感受最深的是:茶汤咽下去之后,舌苔两侧会回过来淡淡的果香(类似某种野果的香气);回甘时,舌尖呈现“微微的麻感”或“咸鲜感”,舌面中后段呈现略带沙质感的“蜜甜”(或野蜜甜);口腔氤氲的香气以淡淡的野果香较常见;而弯弓片区的森林感(主要指‘弯弓河’流域的森林茶)茶汤咽下去后,舌苔两侧常常会回过来较馥郁的花香或野花香;回甘时,舌尖多呈现咸鲜感,舌面中后段多呈现甜感,口腔氤氲较浓郁的原野香;
需要刻意说明的是:1.上面所描述的香气是以新茶为主的,香气会随着仓储的变化而变化,但舌尖、舌面的感受基本不会改变的,个人对于香气的判断不是非常敏感,所以常常以舌尖、舌面的体验,再结合口腔里的气息做综合判断;2.上面所描述的森林感表现未必全都符合。描述刮风寨的森林感,主要以冷水河、茶王树、茶坪为标准;描述弯弓,主要以薄荷塘、哆依树、滥田弯弓为基准;事实上,刮风寨和弯弓的许多山场是挨着的,比如号称“易武森林茶万元俱乐部”的几个:冷水河、茶王树、白茶园和凤凰窝,所以在森林感的表现上有相似之处;3. 判断森林感主要是为了判断原料是否来自森林茶园,用来判断具体山场和茶园,准确度不高;
再说穿透力:总体而言,刮风寨的森林茶在穿透力的表现上总体比较直接,刚猛,野性。直接,说的是穿透力比较清晰的刮风寨森林茶,几乎在洗茶的第一开就能轻易捕捉汤透感和气透感。汤透感即喉咙、胸腔、胃部能捕捉到汤水的运动轨迹;气透感即这几个部位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热感和气从胸腔曼延至全身的体验;刚猛,是汤水入口过喉后身体的感觉,有一种拳拳到肉的体验。茶汤流经的部位产生的热感范围是不一样的,似乎是一片一片连在一起;野性,刮风寨的森林古茶几乎都有较清晰的“气顶胸腔”的体验,这股气似乎很难驾驭,遂称野性。
按个人目前的品饮经验看,兼具“汤透感”和“气透感”的刮风寨森林片区以:冷水河、茶王树、白沙河较典型。其中,冷水河的穿透力最为极致,水细、劲道足、也够野,比较接近顶级弯弓片区森林茶的透感,汤水呈“线”型,一口通向胃部;茶王树次之,但也能表现“汤团水滑”,切切实实的拳拳到肉;白沙河的厚度、穿透力都不错,但水路和汤水的凝聚感显然不如茶王树和冷水河,所以汤水入口过喉呈现出“一整片的热感”;而气透感清晰,汤透感不清晰的,以茶坪、三家寨为典型。茶坪三家寨的水都细腻,但感觉劲道和野性不及上面三个,汤水入喉,捕捉汤水下行轨迹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气感的表现是在线的。
弯弓片区的森林茶,在穿透力的表现上则更趋于风格多变和细腻极致。风格多变,是因为弯弓片区的山场范围较广,所以穿透力的表现也不相同,目前个人接触到的弯弓片区森林茶同时拥有汤透感和气透感的茶园有:哆依树、马鞍山、薄荷塘、滥田弯弓森林部分茶园,瑶族丁家寨部分茶园、白茶园、凤凰窝等。就这些穿透力清晰的茶园里,风格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马鞍山、哆依树为代表的,风格雄浑,但对比刮风寨的野性难驯,多了一分雅致;第二种是以薄荷塘为代表的,一线入喉,高雅细腻,第三种是以白茶园和凤凰窝为代表的,风格细腻劲道,层层递进;具体的风格划分,我们放在后面的文章里,这里抛砖引玉一下。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