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行业如今正处于复杂的发展态势中,有人迷茫无措,有人却能闷声发大财。行情的变化、销售渠道的转变、对好茶定义的争议等问题,都困扰着众多从业者。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普洱茶行业的现状,探寻其中的出路。
行业迷茫之困
当下的普洱茶行,到处都是迷茫的氛围。每一天我的电话铃声不断,大多都是让我帮忙销售茶叶的朋友。然而行情大不如前,大家对做茶的前途感到一片茫然。曾经每逢春茶季,产区里外地茶商纷纷上茶山挑选茶叶,如今这种景象越来越少见。即便部分茶农有自己的老客户,人家也只是象征性拿一点,还要求茶叶口感有特色。茶商们都是为了避免压货,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资金风险。同时,网上直播间高喊砍掉中间商,使得源头茶叶直播流行起来,这让茶农的线下渠道越走越窄。以前茶商进茶山,不去这一家茶农家就去隔壁另外一家。同时名山名寨的茶成为区域引流工具,大家慕名而来,即使茶商盘不动名山名寨的茶,至少周围其他地方的茶也可以拿一点,茶农们雨露均沾都有一份收入。
现在外地茶商来得少,即便来了也不做过多停留,产区去中间商的商业氛围也让他们觉得尴尬。整个行业仿佛陷入了一种困境,茶农和茶商们都在为未来发愁。
终端销售之难
时代变了,卖茶渠道也需改变,于是很多茶农选择走进直播间直接面对终端客户。但这其中面临诸多难题:茶农去直播间玩砍价,您总要熬夜排队进直播间吧?茶叶有人拍了,您总要打包发货吧?还有退货的沉默成本您自己要承担吧?茶叶包装自己要设计一下吧?如果自己家单独去开直播,售后您要处理一下吧?在平台上,茶叶价格每天都要参与竞争,如果价格降不下来,可能您连进砍价直播间的资格都没有。以前面对中间茶商,茶农还能凭人情世故洽谈茶价的高低。现在是赛马机制,做不到低价就会被淘汰,大家面对的最大竞争压力可能来自于你家隔壁的同行。茶农们在终端销售的道路上,看似玩砍价,实则在内卷,不然能怎么办?
好茶定义之争
每当我们去人家茶室喝茶时,主人家都会说自己家的茶好,没人会提及自家茶的不足,作为客人喝人家的茶也只能附和的说茶不错,毕竟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不敢当面随意点评。因此对于何为好茶,都是似好非好。有人曰:名山名寨有好茶,这个我承认。但名山不一定能产好茶,有的茶农家,虽处名山,但他们家的茶做出来的口感就是有一点欠缺。这个是无解的,茶叶产地的地段不一样。还有的茶蹭名山的口感,但茶的品质本身就名不副实。以前行情好,大家凑合着随便卖。现在行情走下坡路了,您还是拿名山的价格来出售,难免就有一点忽悠不过去了。有人曰:好人有好茶。有茶农主播在直播间鼓吹自己“上善若水”,自己不会骗大家,卖的都是好茶。殊不知老子《道德经》里面的“上善若水”,在这里的“善”不能解释成“善良”,而是指最高明的行为。自己做茶工艺好就是一种最高明的行为,而自己品德善良只是做人的底线,与自己做茶的工艺好坏无关。很多人自己做茶工艺出了问题还吹捧自己用的是新工艺,客户也只能无言以对。行情一旦不好,自然便会淘汰这一部分人。
闷声发财之道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一批强者在普洱茶行业走得很顺。名山名寨产区的茶叶,只要茶农本分维护好线下渠道,即便降价销售,茶价总体也不会暴跌。这些产区好茶少、价格高,主要面向高端人群,有钱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行情差而改变,这种变现方式可谓是老天赏饭吃。善于琢磨的茶农会将自己做茶工艺锻造到一种极致,这种工匠精神会让自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一张名片。同样的做茶工艺流程,不同人做出来的茶却不一样。您忽悠刚喝茶的小白或许可行,但资深老茶客和经销商一尝茶汤便知工艺的高低。好的做茶工匠,客户需要什么口感,在语言上稍微点拨一下,他便能心有灵犀的做出客户满意的口感,这就叫做专业。这不是靠贴某某大师,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标签就能忽悠的。他们做出的茶叶不管线上线下都能快速变现,还谦虚称自己茶卖得好是自己运气好。因为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太差,只会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人他会焦虑自己的茶不好变现?都是一些闷声卖茶的主。
在产品生产过剩的时代,普洱茶也需要文化包装,这也许是一条值得反思的赛道。很多普洱茶的包装上面只是简单的产地标签,并且大家千篇一律。还有人认为名山名寨能代表当地的茶文化,但当你走近这些村寨,看到的大多是土豪文化、圈子文化,大家交往都是声色犬马。除了在那几棵古茶树打卡一下,我们似乎感受不到什么茶文化。文化不是附庸风雅、才高八斗,更不是哪个历史桥段我懂你却不知道,那我从眼界上就可以鄙视你。华夏文化的根基是行不言之教,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来传承一种文化底蕴,这看似很玄的东西,其实我们一直都在用。而茶本来就可以做成文化传承的载体。 很简单的普洱茶饼茶的包装设计,对于包装的颜色在搭配上面就需要传统的美学的功底。很多人喜欢追高大上的商品,但高大上的东西往往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而传统的华夏审美会给你一种爱不释手的美,并且这种美却让你搞不清楚美在哪里。再在这种审美的基础上加一点文化底色,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现在很多茶叶大品牌商看似有品牌,其实仅仅就一个简单的注册商标,这个商标传承几代人也找不出一点文化的表达。 还有的茶商把茶叶知识当成茶文化,把茶叶的山头,口感,树龄,工艺等通过实验数据表达出来。但大部分消费者是来喝茶的,不是来上课的,更不可能去专业研究茶。这些数据开始听起来比较新鲜,给人以似懂非懂的魅力,但时间久了就会索然无味,犹如鸡肋。因为数据不能激发人的思考与沉淀。 还有的某某大师把茶文化做成玄学,整天胡说八道,装神弄鬼,甚至做成金融茶到处“价值输出”,最终一旦暴雷导致整个茶行业跟着背锅。文化是人文价值的传导,而不是茶叶价格加杠杆的理由,玩的太虚了就偏离了喝茶的初衷。卖茶就是一分钱一份货,童叟无欺。谈茶文化只不过让我们体验除喝茶以外的其他追求。这个东西您把握好了,也许算一条做茶的出路。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至于如何做,欢迎大家探讨~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