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仕宏春拍“足吾所好”古董级普洱茶专场上,一筒号级普洱茶以压倒性的价格脱颖而出,成为当场炙手可热的“拍卖茶王”。这款茶,正是最终以超500万港元成交的——敬昌号圆茶。
为什么一筒茶叶能拍出如此惊人的价格?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沈沐就带大家走进江城历史上响当当的号级茶庄——敬昌号!
敬昌号的起源:从源馨斋到跑马帮
1918年,回族商人马原武在玉溪华宁盘溪开设了一家名为“源馨斋”的调料铺。凭借对选材的严格把控和独特的酿造工艺,源馨斋的酱油香醇浓郁,在当地声名鹊起,也为马原武积累了可观的启动资金。
然而,马原武并不满足于小本生意。他敏锐地察觉到,真正能赚大钱的是当时风行的“外贸”生意——跑马帮。
于是,他召集族人和亲戚,组建马帮,从河西(今通海)运送布匹、酱油、烟丝、铁铜器皿等货物出省,同时把赚来的资金兑换成普洱茶、鹿茸、象牙、熊胆等紧俏商品。凭借这种双向贸易,马原武的生意迅速扩大。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马原武家族联合族人共同创立了“原信昌”商号。这不仅是一家承接思茅海关等机构货运的商号,还涉足了货币汇兑等金融业务。
到了20世纪30年代,“原信昌”商号的业务已覆盖整个云南,马原武也跻身滇南巨富之列。正是在这个阶段,普洱茶进入了马家的商业版图。
20世纪30年代后期,马原武家族洞察到香港、泰国、老挝、缅甸等海外市场对普洱茶的旺盛需求,于是决定正式进军茶叶行业,并选择交通便利的江城,建立了源馨茶厂,最初以生产散茶为主。
当时,“原信昌”商号的生意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家族分工体系。昆明总号由马原武的三子马同惠(字泽如)负责;而四子马同恭(字敬修)则负责墨江分号,专门经营中药材和茶叶的采购业务。
1941年,源馨茶厂开始生产普洱圆茶。由于马敬修的名字中带有“敬”字,家族决定将茶饼命名为“敬昌号”。随着圆茶生意蒸蒸日上,“敬昌号茶庄”的名号也逐渐在茶界打响。
敬昌号圆茶在众多号级茶中独树一帜,这不仅因为它悠久的历史,还在于它在制作工艺上的精益求精。
不少茶友评价:敬昌号是所有号级茶中条索最整齐的。这得益于他们独特的整形步骤。在蒸压入袋之前,茶饼会经过手工精细整理,使得压制后的茶饼条索清晰可辨,看似随意的线条下,暗藏着一种独特的秩序感。
不仅如此,敬昌号在外包装的设计上也颇费心思。与其他茶庄的内票以文字为主不同,敬昌号的内票是一幅白底绿色的版画:画面上,三位少女站在乔木茶树下采茶,线条简练而生动;旁边是一行从右至左书写的“敬昌茶庄号”楷书,字体端正,画风别致。这种既讲究品质又追求美学的设计,让敬昌号在众多号级茶中脱颖而出。
敬昌号的颠沛命运
敬昌号茶庄虽然立足于江城,起步时间相对较晚,但凭借河西马家的深厚资源,以及总号“原信昌”的有力支撑,迅速在普洱茶行业崭露头角。茶庄制茶技艺精湛,所收购的原料来自曼洒茶山,精选最优质的茶菁进行加工。盛易祥。
在马泽如先生的回忆录中,他曾提到:“江城一带虽产茶,但品质仍以易武茶为佳。这里的茶叶制成后,存放几年风味愈发醇厚芬芳,甚至可以陈放十年以上而不失香气。销往香港、越南等地的普洱茶,多为这类经过时间沉淀的陈茶。”由此可见,早在那个年代,人们就已经察觉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独特属性,并在外销市场上取得了认可。
敬昌号制作的圆茶,最初依靠牛帮、马帮运往老挝,再沿水路搭乘木船销往越南、泰国、香港等地。这些地区是普洱茶的重要市场,需求旺盛,但竞争同样异常激烈。
初入市场时,敬昌号的圆茶在知名度和口碑上远不及宋聘、同庆等老字号,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在夹缝中求生,敬昌号果断采取“低价破局”的策略,通过实惠的价格吸引买家,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正是凭借这种灵活务实的商业思路,敬昌号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杀出重围。而真正让敬昌号迈入黄金时代的,是在抗战前期。
1941年末,日本发动珍珠港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迅速沦陷,云南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遭到破坏,边境地区屡遭空袭。战火四起,一时间,各大茶庄因茶叶积压、资金链断裂,陷入经营困境。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动荡,敬昌号凭借总号“原信昌”雄厚的资金实力,迅速展开行动。一方面,他们大量收购优质毛料及其他茶庄已加工好的圆茶;另一方面,通过马氏家族在泰国的货运网络,抢在战局进一步恶化前,将大批茶叶运往香港。正是在这场危机中,敬昌号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资金后盾,逆势突围,趁乱赚得了一笔可观的战争财,巩固了自己在普洱茶市场的地位。
抗战后期,江城的茶园因战乱要么被废弃,要么被砍伐殆尽。等到抗战胜利后,江城茶叶几乎所剩无几。在这种背景下,敬昌号不得不转向采购易武茶作为原料,继续压制圆茶。由于战火让许多茶庄停业歇业,市场上的原料反而变得更加优质,敬昌号因此能够获得上等茶菁,坚持维持茶叶的高标准制作工艺。
然而,进入20世纪40年代末,云南茶叶产业在连年战乱中元气大伤。彼时,能坚持生产的茶庄已经屈指可数,仅剩乾利贞、宋聘号等少数几家老字号苦苦支撑,敬昌号亦在其中。然而,这时的敬昌号已不复当年锋芒,衰落的迹象愈发明显。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动荡和货币贬值的风险,马家人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调整商业策略,将资金从茶叶生意逐步转移到房地产和贵金属领域。在老家玉溪通海县大回村,马家修建了一座占地四千平方米的宏伟大院,由三套宅院组成,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元素与伊斯兰回民特色,气派非凡。这座大院不仅是马氏家族积累财富的象征,也标志着他们将重心从茶叶贸易转向更为稳健的资产投资。
随着总号资金回笼,各分号的生意逐步收缩,敬昌号的茶叶生意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萎缩。更令人唏嘘的是,茶厂经理李文相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表现恶劣,引发众怒,使得敬昌号在政治风波中被迫停业。曾经在普洱茶史上辉煌一时的敬昌号,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草草落幕,令人扼腕叹息。
温馨提示: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普洱茶爱好者请加本站客服微信号:18183548350
2020年02月01日